2023/2/9 9:27:21 人气(2329)
近日,云南40家连锁近10000家门店签下承诺书,新引进新冠治疗药品器械的零售价加价不超成本价的20%。
01 近万家药店承诺,加价不超20%
据云南网2月1日消息,云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组织一心堂、健之佳等40家(第一批)药品零售企业联合签署了《云南省药品零售企业关于切实做好新冠治疗药品器械零售价格稳定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的联合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其中,参与签署连锁的门店覆盖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总计近10000家门店,大约占云南省药店约45%。
该份《承诺书》所承诺的事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依法依规经营,杜绝哄抬价格行为;二是明码标价,诚信经营。三是落实主体责任,保障商品质量安全。
其中,以第一部分的“药价上调比例不超成本价20%”最为吸睛。《承诺书》提到,签署连锁要严格遵守《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如需对原经营新冠治疗药品器械进行零售价上调,只上调成本增加部分的金额;对新引进的新冠治疗药品器械,零售价在进价成本基础上上浮比率不超过20%。
这意味着,上述两条价格限制会让新冠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有效避免了“高价药”的情况。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对“售价不超进价成本20%”的说法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关于提价卖药这件事,一些药店表示: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
比如,在特殊时期,药品进货价本身就有升高,药店的进货成本也就随之增加,这时“售价不超进货价20%”的数字会像一道枷锁一样限制住药店的定价,很可能会导致药店不敢进货。
如果不适当让利给厂家和药店,没药店愿意进货,也就没厂家愿意生产,那么到后面真正需要买药的时候,还会出现“一药难求”的情况。
02 饱受“夹板气”,药店为什么不敢进药?
对于不敢进货,有药店表示,有时候不是拿不到药,而是不敢拿。为什么?上游涨价太厉害了。
比如一些感冒药,平时卖20多块钱,特殊时期拿货价涨到50多块钱了;小柴胡颗粒,平时售价10来块一盒,特殊时期成本涨到30多,就算药店按成本价卖,也随时可能被顾客举报。但实际上,药店的利润已经比平时更低了。
去年12月29日,齐鲁壹点曾发布一则视频:有顾客反映某药店板蓝根太贵,为了解除顾客疑虑,药店员工无奈在店内挂出进货单:零售价32.7元,进价30.2元,零售价相比进货价上浮仅9%。
足见,上游药品价格提升,进货成本上来后,药店不说盈利,但要保证自己能生存下去,也不得不跟着提价。消费者腰包掏得多了,就说药店是故意加价,是赚“黑心钱”,甚至举报到监管部门去。即使有些药店被监管部门审查后,发现投诉不成立,那也很麻烦,因此当时也有一些药店是不敢拿货的。
但如果不进货,前来购药的顾客又会问:为什么不去进药?连药都没有得卖,你还开什么药店?
因此,去年12月份的药店,并不像外行人眼中以为的那么“暴利”,其中不少都是夹在上游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受“夹板气”,有苦说不出。
偏偏还有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社交平台煽风点火,把卖高价药、故意囤药不卖、有药不进货的锅全都扣到药店头上。
要说黑心药店是有,但确实是少数,大部分药店都是在“求药”洪流下被裹挟着前进的一部分,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手眼通天”,能够控制药价甚至操控市场。
03 进入平稳期,药店清库存压力显现
除了怕投诉、怕亏本,药店不敢拿货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热度退散之后,市场价狂跌,进多的药和医疗器械都会砸手里,到时候面临的就是清库存的压力。
以抗原试剂为例,最贵的时候炒到几十块一支,成本价压缩到极致也只是1-2元,但你看年前那段时间,不少药店的抗原3、4块一支都没人要。
前段时间,网传XBB毒株传入我国,其致病性会引发腹泻等症状,导致药店里的诺氟沙星、蒙脱石散很快就断货了,蒙脱石散平时卖十几块,后面进价直飙四五十,但现在再看,这些药的热度,也只是维持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笔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布洛芬为什么会缺货?》里提到过一个“牛鞭效应”,当药店市场过热时,上游制药厂家、经销商、药店其实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就像被蒙在一个罩子里,需求量和供应量都无法得到确切的数字。
如果贸然跟风扩产、增加进货量,“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当“网红”药品的热度退去,届时在沙滩上挣扎的可能就是当初跟风一头扎进海里的人,谨慎行事总不会错的。
再看现在药店的形势,第一轮高峰过去后,未来2-3个月的客流基本会维持在平稳期,买药的需求逐渐稳定后,消费端增长略显乏力,仿佛回到了疫情前的阶段。
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现在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需要吃药的人少了;二是前段时间已经卖出了一大批新冠治疗药物,现在大部分人家里的药都是饱和的,在前面那批药吃完或者过期之前,也许很少会有人再去药店大量买感冒药、退烧药。
另外,供给端稳定输出,上游的药品供应已经逐步跟上,药价也有所回落,似乎也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了。
随之而来的,药店清库存的压力也开始显现。有一部分药店在去年12月供应跟上的时候,就在店里储备了不少药物,现在要先把这部分的库存清掉,再去考虑后续的常态化经营。